李一凡缓缓打开一份ppt文档,第一页便是标题:
> 《机制运行三个月阶段性评估与问题反馈报告》
他语速极慢,却字字有力:
“我承认,机制还不完善。”
“但机制系统,不是组织的对立面,而是组织的过滤器。”
“这套系统——不是为我设计的,是为党委服务的。”
“我们要干什么?选拔干部,提升效能,推动项目,解决问题。”
“机制系统从来不对谁打分,它只是记录——谁在解决问题,谁在制造问题。”
他点击下一页,数据如潮水般铺开:
- 湘潭试点区机制上线三个月,项目平均推进周期从72天缩短至43天;
- 岳阳干部画像系统与组织打分正相关提升至82;
- 星城市“机制反馈-组织评议”重合度高达91,差异集中于后进单位。
“同志们,这不是我李一凡的胜利。”
“这是,我们的系统找到了替代过去人情网、经验网、汇报网的可能路径。”
“机制不是裁判,而是标准。”
许宏志适时补充:
“组织系统欢迎任何能提高识人识能能力的工具。”
“机制不是改变组织逻辑,而是协助组织做出判断。”
“它不是替代,是配合。”
接下来,李一凡丢出一张表格:
> 《机制系统第二阶段优化方案提要》
新方案内容:
1 建立“机制—组织双向适配模型”,防止“唯系统分数论”;
2 引入“项目效能模块”,用财政预算控制与机制画像对接;
3 增设“干部申诉与修复通道”,可由组织部推荐二次评估;
4 每季度发布“机制运行偏差评估报告”,主动纠偏、防失真;
5 省委机制工作小组扩大至七人,由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共同领导。
这不是妥协。
这是升级。
常委席中,开始有人频频点头。
甚至连最开始语气尖锐的林浩民,也皱着眉沉思。
周玉东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