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沉默。
李一凡继续:“机制暴露了问题,是它的优点,不是缺陷。”
“它让我们看清楚了哪些地方干部——擅长应付、热衷作秀、害怕透明。”
“机制是镜子,不是遮羞布。”
“你们要遮羞布,那就别喊改革。”
……
赵建国终于开口。
“机制不会降速。”
“但机制,也不能只让你一凡一个人推进。”
“从现在开始,机制平台启动‘责任共担’模式。”
“每一个推荐项目、评分干部,都要有组织部、发改委、纪检三方签名背书。”
“既要你数据决策,也要他们承担责任。”
“你不是独裁者,你是整合者。”
李一凡点头。
“我明白了。”
“我不是要控制干部。”
“我是——要让干部无法不被看见。”
……
当晚,省委机制平台更新公告:
> “永平市干部肖建伟,在机制画像中获得‘高适配’评分,但实地项目出现重大执行偏差。”
> “机制系统将启动‘反向剖析模块’,评估画像标准中是否存在评分维度偏差。”
> “同时,平台将引入‘动态失信记录’,对机制表现与现实偏离的干部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推荐组织系统重新评估。”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追责。
这是一次“机制迭代式修复”的演练。
李一凡看着红色界面缓缓生成三条数据线:
1 机制预测准确率;
2 组织回调干预频次;
3 干部行为偏离波动指数。
他知道,系统还在成长。
它不能完美,但它可以自我修正。
这是过去任何一套“汇报+批示+会议”逻辑永远无法做到的。
……
与此同时,在永平市委内部。
有人悄然聚拢。
一个由三位副市长、两名县委书记和一名市政协副主席组成的小圈子,在晚宴上低声讨论:
> “现在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