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庆拿起一份档案,封面写着——
李峰,市金融管理局局长,副厅级
他眉头一皱。
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前几轮机制推广中,金融管理局是典型的“半合作”单位,凡机制平台触及金融政策环节,李峰总会以“敏感”“需省厅批准”为由搪塞过去。
“这人,不能再留在核心环节。”
他拿起红笔,在档案上画了一个圈,随即批给市委秘书长梁国涛——“建议调离现岗位,待安排其他协调岗位,降低系统敏感度。”
梁国涛很快批示:“同意,进入第一批组织系统适配预案。”
这份指令并未立即执行,但一旦机制系统与组织系统正式并网,那些“流程偏离度过高”的干部,将自动触发“重新评估”程序,不需要一纸诏令,也能让人从核心退出。
李一凡的算盘,从不是“大开大合”的清洗,而是用制度构建一套无声的排异系统。
当天傍晚,《星城市新闻联播》播出一条看似平常的报道:
“市委组织部将于下周启动‘2025年度干部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岗位适配度评估、跨部门协同指数评测、制度执行反馈整合机制……”
画面中,组织部长何国庆出镜,背后投影显示“机制匹配度”四个淡蓝色大字。
次日,多个微信群悄然转发了一个“未署名”的帖子:
【制度之手已伸向组织系统,干部是否变成数据标签?谁来守住人事权的底线?】
虽然传播不广,但财政、人社、医保系统内部,已有人借此文章开始低调发酵。
有些人,在酝酿一场非制度的反弹。
此时的李一凡正在办公室内,接待刚从四九城返回的老熟人——
中组部干部三局的林子安。
“你知道吧,昨天你们这套机制匹配方案在中组部讨论会上引发争议。”林子安语气不轻不重,“有人说这是好事,数据化;也有人说,你是在用技术手段绑架组织权。”
李一凡静静地听着,缓缓倒了两杯茶。
“我不是绑架组织系统,我是给它一次真正洗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