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技术军团:中国地方政权与半导体企业之间的新关系模型》
副标题赫然写道:
“以星城市中微公司为例,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产业路径,绕开既有监管体系,在灰色带中成长出令人不安的科技力量。”
文章开篇便点名中微,指其资本路径“完全封闭”,融资结构“去美元化异常彻底”,还“拒绝接受任何跨国审计”,并在结尾警告:
“这种结构,既不像企业,也不像政府,而像是一种新型的战略实体。”
短短十二小时,这篇报道被路透社、金融时报、《南华早报》跟进转载,华尔街大型基金研究机构纷纷发布风险警示。
国际媒体用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词——“科技隐军”。
而李一凡,毫无疑问,成了这支“隐军”的代言人。
下午一点,星城市金融管理局。
李峰面色凝重地坐在办公室,身前摆着四份报表——三份是银行授信动态,一份是金管局监测系统出具的“企业风险预警等级评估清单”。
他手指点在清单第三行:“中微科技有限公司”。
红色标记,备注为:“国际政治风险介入评级:中-高”。
“这不是我改的,是系统自动评级。”他看向对面坐着的组织系统联络员,语气生硬。
联络员答道:“我们没质疑系统,我们只是觉得……这种时候,有些权限,应该上收。”
“你说清楚。”李峰眼神一寒。
对方看着他,平静地说:“财政、产投、兴泰三方的联合投委会机制,现在是否还适合由一个地市市委书记主导?”
李峰沉默。
这一句话,意味极大。
不仅是否定了李一凡对产业的统筹权,更是试图剥夺“星城市模式”的合法性。把一个成功实践,重新打回“改革偏差”的标签上。
李峰抬起头,冷冷回敬:
“如果不是他现在压着,你觉得这份评级还能只停在‘中-高’?”
“没人能替他抗这场舆论攻势。”
联络员摇了摇头,起身离去。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