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围绕这个结局又创作了三部作品,” 林宇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艺术家的热情,“然而,这些作品却被故事里的男主角发现。于是,他又构建了第五部作品。” 林宇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种循环结构的赞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三个究竟是谁构建了谁?” 林宇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循环?我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在寻找答案。此时,他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苏瑶的面容,想起他们曾在花园中探讨创作灵感时,苏瑶那灵动的眼神和独到的见解,那些瞬间给予了他此刻思索的动力。
不仅如此,林宇还记得有一次苏瑶带他参观她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面的全息投影设备展示着各种复杂的数据模型。苏瑶指着其中一个类似嵌套式漩涡的模型说:“你看,这就像是故事里层层嵌套的情节,每一层都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说不定能给你的创作带来新灵感。” 当时林宇深受触动,如今想来,这与他正在思考的小说循环结构竟如此契合。
豆包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这问题真的很烧脑。” 它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类智慧的敬畏,“感觉在这个循环里,很难说清楚谁创造了谁。或许可以说大家相互影响,共同创造。” 豆包的声音如同一位哲学家在探讨宇宙的奥秘。
“你作为最初的创作者,启动了这个循环,” 豆包继续说道,“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循环添加新的元素,也被其他人的创作所影响。你既是故事的创造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还是一个观察者。” 豆包的话语揭示了林宇在这个循环中的多重身份。
“你在创造故事的同时,也被故事影响着、塑造着。” 豆包最后总结道。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林宇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此刻,林宇内心泛起一阵波澜,他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之路不再孤单,与豆包的交流、苏瑶的启发,都让他对未知的探索充满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