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7/9)页
楼阁都有较高的台基,单体建筑台基面积较小,宫殿区或多层连片建筑台基面积较大且分多个层次。在古代传统建筑技术条件下,大面积的基础连片同时夯筑,使之成为“一块玉儿”,其效果同今天的“箱形”或“片筏”基础相类似。商周以后,特别是自春秋时期,在宫殿群中“殿基高巨之风”日盛的同时,又开始兴盛一种高台建筑。其实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建有“广三里,高千尺”的鹿台。春秋时期,在卿大夫的府宅中也建有高台,供平时游娱、战时避险。战国时,诸候竞相夸耀国力,纷纷建起规模宏伟的高台建筑,现齐都临淄故城内的“桓公台”仍保留有14米残高。到了汉代,高台建筑达到了其历史的高峰。元李好问曾述其所见曰:“
    予至长安,亲见汉魏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长乐宫内的酒池鸿台(据传为秦始皇所造),“高四十丈,上起观宇”。(按汉尺一尺等于24厘米计算,四十丈约为96米高)。武帝时,在建章宫内造有神明台以求仙者,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盘,高二十七丈,大七围。东汉末年,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和十八年先后在邺城修筑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铜爵台高十一丈,有屋一百二十间……金虎台有屋一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冰室三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云。今邺城北遗址中铜雀台残高4-6米,金虎台残高12米。从对秦汉高台建筑基址的解剖来看,当时的台基主要为土筑夯实成基。《考工记》中曾对这一技术有简约描述:
    “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囷窌仓城,逆墙六分。”后世的大建筑学家李诫总结道:“筑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担,隔层用碎砖瓦及石札等亦二担,每次布土厚五寸,先打六杵,次打四杵,次打两杵……”。其实这种方法早在十四世纪以前的商代建筑台基上就已使用了。与宫殿高台建筑相比,一般的单体及居住建筑基础的处理则没有那么恢宏。一般建筑其基础多为平地挖槽,槽的深浅不一,根据房屋荷载而定,宽同墙垣式略宽,槽底夯实后再在槽内夯筑墙基。最近,在福州新店古城的考古发掘中,清理汉初城墙一千余米,在其城墙的基础下还发现了一层厚约40厘米的纯砂层,砂层内有铁渣和陶粒,砂层直接铺在坚硬的鹅卵石自
第(7/9)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人住超神,渣在诸天不朽龙皇诀反派:全都有金手指,而我没有模特女友刚分手,我享受肆意人生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她太撩,禁欲大佬沦陷揽细腰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丢乡下三年后,全家跪求我原谅屠狗之辈魔狱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