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周富贵见状,赶忙站起身来,提高了音量说道:“大家听我说,我和翠花在工坊里,欢颜妹子那是拿咱们当成自家人对待。吃得好住得好,工钱也不少。这次招人,男女都要,只要肯吃苦,就能挣到钱。”
这时,村里的柱子挠了挠头,有些担忧地说:“富贵哥,我想去,可咱村里的地咋办?要是都走了,这春耕秋收谁来弄?”
刘翠花也站起身来,说道:“柱子,这事儿我和富贵也想过了。咱可以先把家里的春耕忙完再走,而且咱也不能都走,每家至少留一个青壮劳力。”
一旁的李婶也开口了:“话是这么说,可咱女的去了,能做啥?”
刘翠花笑着说:“李婶,在京城可不限制女性,工坊里好多活儿特别适合女孩子干,像做衣服、绣花这些,女子做工挣得也不比男人少。”
听到这儿,人群中一些年轻的姑娘媳妇们眼睛亮了起来。
老村长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说道:“乡亲们,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去了京城,能见识世面,还能挣钱。但咱也得顾着村里,不能全走了。大家回去和家里人商量商量,愿意去的,咱再合计合计。”
众人听了老村长的话,纷纷点头,低声议论着,陆续离开了祠堂。
大家心里都在盘算着,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可又有些不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
老村长也召集大家开了个会,一起商量此事。
最终决定,每家至少留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不能全都走。
家里有媳妇、姐妹的,也可以一起带去京城。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大家齐心协力,把地里的活儿都干完了。
村里的壮小伙们还上山砍了许多柴火,挨家挨户地分,那些没有壮劳力的人家也都得到了照顾。
这天,老村长在祠堂敲响了钟,召集家家户户来开会。
老村长捋着胡子,大声说道:“乡亲们,富贵和翠花过两天就要回京城了,愿意跟着去的,咱两天后,卯时三刻(早上七点多)在村头集合。都听好了,别带太多行李,就带几套换洗衣物就行,如今天气暖和了,也不用穿得太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