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东川,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限潜力的土地,在1999年以前,虽以铜矿闻名,但其发展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川单一的铜采选经济结构如同孤舟,难以抵御风浪。资源、体制、结构、历史的种种矛盾交织,使得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滞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企业生产经营艰难,就业压力巨大。传统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矛盾愈发尖锐,如同绷紧的弦,一触即发。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东川自身力量难以独力解决。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深思熟虑后,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1999年2月,东川正式移交昆明市管辖,但多年的矛盾和问题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如同沉疴难愈。
矿务局的破产重组,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在职职工的再就业,地方企业的停产,社保资金的欠缴,城市登记失业率的攀升,这一切都让东川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省委、省政府对东川的问题高度重视,2004年4月,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会议,决定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给予税收、就业、土地、产业等方面的特殊优惠,并在财政、基础设施、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一政策的实施,如同春风化雨,为东川的二次腾飞注入了强心剂。
从2004年到2013年,东川吸引了6000余家投资商,签订了602个项目,引进内资1245亿元,外资25549万美元。工业园区建设、公路网络的完善,工业总产值的激增,都见证了东川的蜕变。铜产业和磷化工成为主导,稀贵金属、机械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支撑,东川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如同破茧成蝶。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修和改造的道路,新建的广场、公园、医院,房地产开发的热潮,都让东川的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绿化覆盖率提高,城镇化率显着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了显着增长,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东川的夜空。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