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只保留下来了这么一块。
张红英不关注条石,但是关注拆迁。她问沈建珍:“如果白镇要打造成旅游景区,你要不要买一些房子或者商铺?将来租出去也会有很多钱啊。”
沈建珍没有经历过后世那个旅游大热的年代,她觉得没有必要。不过听说张红英的房子要拆迁了,建议:“拆迁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拿赔偿款。要商铺,或者房子。
我们前几个月出去玩,你也看到了,景区随便卖点什么都可以赚钱的。
你要是多要几个商铺,一辈子都可以不愁钱花了。
都说一铺养三代。”
张红英当然知道,但还是谢过沈建珍好意。
对开发旅游景区这事,大家心态不一。
有人觉得,这破破烂烂,又潮湿的房子,政府给钱,赶紧搬搬搬。要什么房子,我要经济补偿。我要去大城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当想到即将到来的暴富,张红英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既渴望尽快达成协议,又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直到政府带来了更加细化的补偿方案——不仅有相当于市场价120的现金赔偿,还可以选择获得新旅游公司5的分成,张红英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旅游公司,谁也不知道这将来会是多大的一笔钱。
在整个白镇,像张红英这样积极面对拆迁的人并不是大多数。邻居们对于此次改造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我儿子去上海了,一直喊我去养老。拆迁了正好补一笔钱,也可以给他们换套大一点的房子。”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接受货币补偿,准备用这笔钱改善生活条件。
“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突然要搬家,真的很难适应。”她担心离开熟悉的环境后会找不到归属感,所以迟迟不肯签字。最后,政府决定建一个新村,不愿意等待原址回迁的人,可以都搬过去。
孙好婆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我不想折腾了,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对于她而言,搬到陌生的地方意味着更多的不便。最后,一套靠近医院的新商品房,打动了孙好婆。
他们都选择了新房子,或者离开老住宅区。
其实像孙好婆的想法最典型:修啊修,改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