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贸易是这样约定的,新国的货物由新国商人运至齐国,若是卖给齐国商人,则无需缴税费。同理,齐国的货物运至新国,若是交易给新国商人,也是无需缴纳税费的。
但无论是齐国还是新国的商人,在对方国家将货物零售,这一部分,需要缴纳10的税。各国还要保护两国商人的安全。
二:就是开通贸易地点的问题,两国各自开通一个城邑,作为两国货物的集散地。新国向齐国开放的是,现在邢国的新建都城夷仪城(山东聊城),当然盟约中将它改名为陈仪。
齐国向新国开放的,是一个叫范的城邑。木耒不知道范在哪里,齐侯告诉木耒,范邑在齐鲁交汇处,对新国的货物销往鲁国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齐桓公这是想赚鲁国的钱,齐国和新国相互之间交易不收税,但是和鲁国交易还是要收税的呀。而且范邑离陈仪(山东聊城)也不算太远。
当木耒里说出邢国新都夷仪的时候,齐桓公稍稍愣了一下,但很快便释然了。理论上,这是新邢两国的家务事,现在自己都被新人俘虏了,这事便由他去吧。
三:是关于齐国士卒的去留,木耒告诉齐侯,他可带走一半左右的齐兵。剩余一半需留在新国服务五年,五年之后按其意愿,自行决定去留。
当然,齐侯想带走带走的士卒,可自行挑选。至于那些随军的商贾们,木耒答应将其统统放掉。
齐侯觉得留下的这些士卒,好像是一种人质,但又觉得不是。新国确实缺少人力,就或许是一种变相的移民,增加人口的方法。
既然我可自行挑选,那我只选精兵和无伤的士卒就是了,将那些缺胳膊少腿的人全都给你们留下,我也算履行盟约了。齐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四:是关于贸易技术的问题。齐侯想得到新国的那些技术,这场战争也是因此而起。但自己失败了,还成了人家的俘虏。
齐桓公委婉的提了技术转让的问题,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但木耒还是将这些条款写在了盟约中。
视两国贸易情况而定,一年后,新国逐步放开对齐国铁锭的供应;五年以后,视贸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