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耒也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既如此,我便将其纳为嫔。”
这就完事了吗?没有!鲜虞君又说道:“我鲜虞国氏仰慕诸夏已久,我有二三子,今尚幼,可否于新国就学?以瞻新国文学之精。”
呃。这是上赶着给自己送人质吗?其实是木耒以为错了,这鲜虞氏是真的想融入这诸夏文明中。
“可!鲜虞君之幼子,可就读新国学堂之中,我必将其教授成才。不晓一年,鲜虞六城之中,必有儒士为诸民授课,教文识字。肥鼓国都之中,现已有数十人在教书育人。
鲜虞君亦是多虑矣,我新国之孩童,凡7-11岁者,若其不入学堂就学,其父母皆会课以重税!此为我新国之国策。”
额,看着自己真的是多虑了,鲜虞君又拜了一拜,便走了,他要前去长乐邑养老了。
被新国俘获的,或是向新国投降的国君,都会在长乐邑给一块长2里,宽5里的私田,供其养老,这比其他国君已经好多了。
若是其他国家攻灭一国,并俘获其国君,要么处死(如鄣国),要么囚禁,要么贬为庶民。能给块地方让其善终的,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况且还允许他带走宫中的财物。
这新国国君竟然不贪财?鲜虞国君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国家的战争不都是为了抢掠钱财、土地和人口吗?若是没有钱财他怎么奖赏自己的将士?
……
第三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其实结束的也并不轻松,接收城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些城池里的人没见识过新军的火器,对新军也不惧怕,只有憎恨。
木耒给前方的命令是,如果不愿成为新国人的,可让其带走个人之私财,任由他们离开新国。
越是允许他们自由离开,鲜虞人对新国的认可也就越高,至于那少数人的钱财,和民心比起来,差的可就远了。
当然,那些私财巨多,并且离开新国的鲜虞人,一旦离开新国就会遇到“山贼”的抢劫,遭遇“山贼”的人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
在农历正月底的时候,大部分的北伐军返回了。占领之后就需要移民,原驻扎在肥鼓之间的卫所兵,又全部迁移到了濡水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