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常白县的人们听闻这一噩耗后,县丞带领着一众县衙官员,协助于同和夫人布置了一座灵堂。当地百姓们在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前往灵堂吊唁这位曾经深受他们爱戴的大人。一时间,前来祭奠的人群络绎不绝,那长长的队伍犹如一条悲伤的河流缓缓流淌。
灵堂内,于夫人悲痛欲绝,几次因过度哀伤而昏厥倒地。她身旁,于同和的弟妹以及他那两个尚且年幼懵懂的孩子,整日整夜地守在于同和的灵牌之前,哀哀欲绝,泪水早已浸湿了他们的衣襟。
于同和的遗体并没有被送回常白县,而是由叶令勉谨遵圣上旨意,在京都将其妥善安葬。墓地就在全真庵所处山脉的山脚之下,环境清幽宁静,倒也十分契合于同和生前淡泊生死的品性。
于同和的坟墓建造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分追求奢华浪费,亦不曾显得过于草率简陋。整体看上还算体面,一块大小适中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墓前。
墓地建成后,一直没有人来祭吊,直到一个多月过去了,才有一辆马车在墓地前停下来。
下车的是卢恒,由叶令勉搀扶着,颤抖着走到墓碑前,还未开口,心已经碎了。
经过多次上书恳请,闽皇终于批准了卢恒告老还乡。临行前,卢恒坚持要来于同和墓前来扫扫墓,叶令勉不顾老师反对,坚持要亲自陪着卢恒一起来。
一位恩师、一位同窗,站在昔日的学生、同僚面前,虽然都没有说话,但是都是心情沉重、百感交集。
卢恒凝视了墓碑好久,才说到:“同和,老师来看你了。老师要走了,以后也回不来了。夕阳西下,老师来日无多了,等到了那边,我们师生再好好叙叙旧。”
叶令勉难过地:“恩师,您不要这样说。”
卢恒转头看着叶令勉:“令勉,恩师老了,什么都无所谓了。可你还这样年轻,你怎么、怎么” 话未说完,咳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