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再次凯旋而归,皇帝亲自向他致歉,恢复了他所有的官职和赏赐。
但王濬早已看淡了一切,他对皇帝说道:
“陛下,臣只为国家和百姓而战,并非为了功名利禄。如今边疆已安,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只挂虚职,留在京城开办武馆,教授兵法武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皇帝欣然应允,对他的无私和忠诚赞赏有加。
在京城开办武馆期间,王濬名声远扬,许多有志青年慕名而来。
一日,王濬正在武馆讲学,一名少年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这少年名叫苏瑾,虽出身寒门,但身姿矫健,动作敏捷,眼神灵动且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他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对军事的浓厚兴趣。
课后,王濬单独召见了苏瑾,与他交谈之中,发现他对军事谋略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苏瑾对王濬充满了敬仰,他讲述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希望能够跟随王濬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
王濬深感欣慰,决心全力栽培他。
他不仅传授苏瑾兵法和武艺,还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忠诚爱国的精神。
几年后,长江流域遭受了严重的水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
同时,盗贼趁火打劫,横行霸道,当地官府无力治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王濬知晓后,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苏瑾前去治水剿匪。
他对苏瑾充满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苏瑾感激王濬的信任,他带着使命感奔赴灾区。
他凭借着在武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招募当地民众,齐心协力修建水利工程,以疏导洪水,保护农田和村庄。
在与盗贼的战斗中,苏瑾冷静果断,运用所学的兵法战术,设下埋伏,将盗贼一网打尽。
他训练民兵团练,加强防御,使得当地的治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过艰苦的努力,苏瑾不负众望,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剿灭了盗贼,恢复了当地的秩序和安宁。
消息传回京城,众人皆称赞王濬慧眼识珠,为国家发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