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2)页
    拔河运动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起源于楚国的军事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拥有强大的水军舟师。为了在水上作战中取得优势,楚国发明了一种叫“钩拒”的兵器,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这种钩拉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军事训练项目,被称作“牵钩”,主要目的是提高士兵在水上作战时的钩拉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军中流传至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牵钩”从军中流传至民间,军事性的“钩强”之术演变为了娱乐性的“牵钩”之戏,也就是现在的拔河运动。在流传过程中,其军事意义逐渐淡化,娱乐、游戏性逐渐加强,同时还具有了娱神、祈禳,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等独特意义。拔河戏在六朝时被称为“施钩之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打球、秋千、施钩之戏。施钩之戏,绠作篱缆,绵直数里,鸣鼓牵之”,可见其在当时已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民间体育项目。
    唐朝时期的发展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较多且进一步规范,正式有了拔河之名,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封氏闻见记》对唐代拔河的运动形式记载较为具体:“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唐玄宗时期还举行过千人大拔河,场面宏大壮观,除增添节日欢乐气氛外,相传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岁泰年丰,同时也有训练士兵、炫耀唐朝强盛国力的意图。
    宋朝时期的发展
    宋代拔河运动盛行,并开始延伸至民间,拔河在宫廷中也备受欢迎,宋高宗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拔河训练,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从宫廷的梨园搬出到宫外的广场进行。宋代参加拔河运动的人数比当今多得多,其在大绳中间系一根大旗,旗子的两边划有两条竖线,被称作“河街线”,在比赛的时候以该线的出入为胜负的标志,所以拔河又被称作“钩拒”之戏。
    近现代的发展
    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运动传入中国,被列入学校体育课与课
第(1/3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转生万法树,我打造不朽帝族被逼二嫁,亡夫归来说不许神三群聊:三国退婚后,和大小姐同居!!洪荒:我葫芦藤,开局七葫芦合一你迎娶平妻?我带崽入宫当皇后武道人仙天武神帝天域至尊重生女帝惊了:夫君,竟是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