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置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有的党项羌民众不习惯大唐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百姓产生了一些小摩擦。比如,党项羌人习惯了自由放牧,他们的牲畜有时会跑到当地百姓的田地里,损坏了庄稼。当地百姓就很生气,找党项羌人理论。双方各执一词,争吵起来。李承乾得知后,亲自来到安置区,对双方说:“大家不要争吵,我们都是大唐的子民,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就像牙齿和舌头,偶尔也会碰到,但还是一家人啊。我们可以想个办法,比如划分出专门的放牧区域,这样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在他的调解下,矛盾很快化解。
李泰则派了一些文人来到这里,教党项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教书先生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大唐的文化,以后才能有出息,等你们学好了知识,就像小鸟有了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你们学会了读书写字,就能知道更多有趣的故事,还能和大唐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呢。”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跟着先生们认真地学习。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跟着先生诵读着唐诗,那声音虽然有些参差不齐,但充满了希望。
当地百姓的孩子也经常来这里,他们和党项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今天有个小女孩在讲长安的故事:“我父亲就是关中人,他常常说,长安可好玩了,有好多好吃的,像甜甜的糖葫芦,咬一口,酸酸甜甜,我还吃过几颗呢,可好吃啦!还有漂亮的宫殿,那些宫殿金顶红墙,雕梁画栋,就像神仙住的地方。等你们长大了,可以去长安看看。”
一个党项羌小孩眼睛亮晶晶地问:“真的吗?那宫殿是不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漂亮?我们真的可以去吗?”
小女孩笑着点头:“比星星还漂亮呢!等你们学好了大唐的文化,就能去长安啦。”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项羌民众逐渐融入了大唐。他们和当地百姓通婚,不同民族的男女在婚礼上欢笑着,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党项羌人学习大唐的耕种技术,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庄稼长得郁郁葱葱。他们也学习手工艺,制作出精美的饰品和生活用品。一个党项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