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品,不分正、从。大“三公”中的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三师”中的太师、太傅、太保,这六个职务全部都是。
二品,开始分正、从。其中,中书台、尚书台的主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是正二品;“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司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是从二品。
三品,分正、从。“三台”的副手们侍中(中书台的副手,因袁熙自己是中书令,就没安排人,暂时空缺)、尚书左右仆射、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是正三品;前后左右、征东南西北将军,是从三品。
四品,分正、从。“六司”的主要长官尚书们,各州长官刺史、州牧,是正四品;“九卿”,镇北、安西等称号将军,是从四品。
五品,分正、从。“六司”的副手侍郎们,中书郎,各州副手别驾、治中,颍川府尹,是正五品;讨寇等杂号将军,是从五品。
六品,分正、从。各郡国长官郡守、国相等,是正六品;宁国等称号中郎将,是从六品。
七品,分正、从。各郡国副手郡丞等,是正七品;普通中郎将,是从七品。
八品,分正、从。各县城的长官县令、城守等,是正八品;称号校尉,是从八品。
九品,分正、从。各县城副手县丞、都尉,各乡长官乡长,普通校尉,是正九品;各亭长官亭长,军司马、军侯,是从九品。
其他的从属官员或者胥吏,各府台司衙门等按照品级需要自行申请,由官吏司上报中书台定夺,御史台审核。
这一官职的品级方案,被陈群和荀攸一起送到了袁熙的桌案上,二人一脸的疲惫。袁熙能看的出来,他俩确实是很重视,而且每个品阶对应的俸禄也都进行了详细的备注,虽然还是用的“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等那类说法,但是袁熙很清楚,以后一定会逐步变更为具体数值的。
“一人兼多职的怎么定品级?”袁熙自己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既是大将军,又是中书令,所以干脆让他们定清楚。
“位次当然是按照高的那个。俸禄嘛?我二人的意思是可以都给。”荀攸回答的很干脆,而且明显替袁熙考量了一下。
“位次没问题。至于俸禄,高的那个全给,兼职的部分给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