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那些一直袖手清谈的翰林和御史,这两类文官蓝武可谓是深恶痛绝,
那个死掉的陈柄安就是这样的人,这家伙一路上屁事没干,就盯着他不放,不是的写奏疏,就是在写奏疏的路上。
蓝武不用想都知道,这家伙写出来的奏疏,肯定没憋什么好屁。
好几次他都差点没忍住,想要让人趁着夜色揍他一顿。
之所以自始至终没动手,并不是因为他忌惮这家伙,只是因为他不想给人留下跋扈的印象。
这种印象,现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所谓,毕竟大多数武勋就是这样的性格,不守规矩好像就是大部分武勋的代名词。
如今的老朱,甚至是朱棣都不怎么在意。
甚至有意放纵武勋和文官的矛盾。
但蓝武却并不想也被划入这一类武勋之中。
因为武勋这种特性,最多也就在洪武、永乐两朝是加分项,到了后面将会成为致命的缺陷。
蓝武并不想要让这个缺陷留在自己身上。
在原本的大明朝,其实从永乐死后,大明的武勋势力依然还是非常大的,但整个仁宣盛世,包括后面的正统初年,朱高炽的皇后,张太后摄政时期,武勋阶层一直都是被压制的对象。
而且是被文官和皇权联手压制。
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的原因,其一自然是文臣从永乐朝的夺嫡之争时就明确站队了朱高炽,等到朱高炽继位,自然是要给整个文官阶层回报的。
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勋相比起文臣来说更具备威胁性。
相比起不讲规矩、强势粗鲁的武勋群体,文官群体作为从科举这个体系中厮杀上来,聪明能干,善于揣摩上意,而且辞官与否只掌握在皇帝一念之间的“弱势群体”,自然更受到那些不那么强势的皇帝喜欢。
从朱棣死后,后续的朱高炽、朱瞻基因为没有得到武勋的支持,对于武勋的直接掌控能力都是非常弱的。
他们为了皇权的稳定,不至于让大明再次发生自家老爹靖难的事情,便开始压制武勋,把一部分兵权给予了文官。
朱瞻基后期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的武功,逐渐放开对武勋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