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现,虽然亲自上门邀请让一些村民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兴趣,但真正能够坚持参加培训并投入创作的人少之又少。那些勉强参加培训的村民,由于基础薄弱和缺乏自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
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叶立航和吴林决定调整培训方式,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展示优秀的文艺作品等方式,激发村民的创作灵感。但由于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效果并不理想。
在创作素材的挖掘过程中,尽管他们深入村民生活,但还是经常错过一些重要的细节和情感。有时候,村民们虽然愿意分享,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将内心深处的想法清晰地传达出来。叶立航和吴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解读。
资金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购买的劣质创作工具和材料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举办作品展示活动的计划也因为资金不足而一再推迟。他们尝试通过举办义卖活动来筹集资金,但乡村的购买力有限,义卖所得远远不够。
为了节省开支,叶立航和吴林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品推广的困难让他们感到十分沮丧。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他们寄希望于与当地的媒体合作,但由于乡村文艺创作的话题性不足,媒体的兴趣不大。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带着作品亲自去周边的城市寻求机会,但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四处碰壁,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遭受了不少冷遇和拒绝。
家庭方面,孩子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多次找家长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叶立航和吴林心中充满了愧疚和焦虑,他们试图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但往往因为疲惫不堪而无法全身心投入。
父母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他们只能在工作的间隙匆忙带父母去医院,然后又立刻返回工作岗位。面对家庭的困境,叶立航和吴林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与此同时,他们在乡村文艺创作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