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航和吴林在乡村教育变革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尽管在呼吁社会帮助和修缮教室方面付出了诸多心血,但面临的难题依旧如一座座难以翻越的高山,横亘在他们面前。
他们发现,虽然一些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开始关注,但所筹集到的物资和资金对于全面改善教学设施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教室的屋顶在雨季依然会漏雨,墙壁的裂缝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要忍受刺骨的寒风。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再次加大宣传力度,他们不仅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还亲自到一些企业和机构去寻求支持。然而,很多企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的捐赠重点和项目,对于他们的请求表示爱莫能助。
为了进一步节省开支,他们带领村民们四处寻找废弃的材料,自己动手改造和利用。但这些材料往往质量不佳,使用寿命短,需要不断地维修和更换。
在师资力量提升方面,尽管他们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一些培训机会,但由于培训内容和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教师们在回到课堂后,仍然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
而且,一些教师因为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身心疲惫,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叶立航和吴林不得不逐个与教师沟通,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和进步。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特色课程的想法虽然美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缺乏教材,他们就四处寻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自己编写简易的教材。但由于他们并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编写的教材内容不够系统和科学。
没有专业教师,他们就通过网络视频教程让孩子们自学,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知识无法真正掌握。
家庭方面,孩子在学校因为父母的疏忽,与同学发生了冲突,老师多次联系家长,希望他们能到校协助解决。但叶立航和吴林忙于乡村教育的工作,无法及时赶到学校,导致孩子在学校感到孤立无援。
父母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人照顾。他们只能在工作之余匆匆回家看望一下,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陪伴和照顾。
与此同时,他们在推进乡村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来自村民的不理解和质疑。一些村民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让孩子早点回家帮忙干活。还有一些村民对他们引入的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