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强,李三德,苏轼,三人协商了五六天,就定了下来,然后开始实施。
先选拔学生,学校可以慢慢建,不行就先用军营对付着。
选拔规则,有父兄死于边事者优先,父兄有军功者优先,天赋异禀者优先。
毕竟这不是习文,习武,是要足够的身体天赋的为先决条件的,而天神神力,就是最大的天赋。
天生筋脉通畅,坚韧者优先。
弓马纯熟者优先。
曹小强当时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条件,以为选拔学生很简单的,结果,不说也罢。
这算是认知上的差异吗?可能吧,毕竟这里,真能炼出真气。
经历了初选后,符合条件的弟子,都由专门的车马集中到了灵州路,进行最终的考试。
经过军中军医体检后,这些弟子,将进行武试,然后进行面试。
至于文试,被曹小强否决了,进军校后再教,考虑到最底层的厢军子弟,哪有这个财力,进私塾学习,可能连名字都不会写。
曹小强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只靠武试,好歹基础的武艺,还能跟父兄学习一下,平时吃苦练一下,还是能达到标准的。
曹小强的苦心,苏轼和李三德,都理解和支持。
李三德自己也贫苦出身,不然也不会去做太监,虽然现在身处高位,但是也没有完全忘本,也能体谅曹小强要照顾出身贫寒子弟的心思。
苏轼则是有大胸怀的人,自然也能明白曹小强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