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赵山娃的材料纯属子虚乌有,被彻底否定。山娃在工业普查工作中的卓越成绩得到认可,二胎生育也符合政策规定。
山娃站在窗前,望着焕然一新的山城秋景,心中满是感慨。这场突如其来的诬陷诽谤,如同夏日的一场狂风暴雨,虽然来势汹汹,却终究没能击垮他。反而让他在党组织的考验中,愈发坚定,愈发顽强,就像这山城一般历经风雨,依旧傲然挺立。
1987年,山城的夏末秋初,燥热仍未完全褪去,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慵懒与期待。山娃,一个身形略显单薄却透着股倔强的青年,每日在期盼与忐忑中度过。他心心念念着一封来自远方的信,那是他与父亲关系破冰的唯一希望之光。
山娃的家庭就像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破旧木船,父母的关系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愈发沉重。父亲赵明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矛盾的暗潮汹涌,最终山娃无奈之下向库都尔镇法庭递交了《起诉书》,期望法律的力量能拉回渐行渐远的父亲,修复这千疮百孔的家庭纽带。
那天,阳光斑驳地洒在山娃狭小的居所前,邮差清脆的车铃声打破了寂静。山娃飞奔而出,接过那封信,心瞬间悬了起来——信封上的字迹陌生得刺眼,显然不是父亲的手笔。双手微微颤抖,他缓缓撕开信封,目光急切地扫过信纸。
来信的是父亲单位计划科的王孝和科长。山娃的思绪飘回到往昔,王科长平日里对他们一家多有关照,在艰难时刻,那温暖有力的援手曾多次出现,让山娃铭记于心。此刻,王科长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满是焦急:他的大儿子王小东升学失利,没考上初中,在那个教育资源稀缺、竞争激烈的年代,这仿佛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王科长无奈之下,想到了远在山城的山娃,求他托托关系,在当地初中学校找一下校领导,开一份《转学证明》,好让小东能有学可上。
信中,王科长还带来了父亲的近况。镇法庭的介入如同一剂良药,父亲似有了动摇,答应承担起山娃母亲和姊妹的生活费,甚至同意将三人的户口迁回老家半壁山镇。这消息让山娃眼眶一热,长久以来的委屈与期盼如潮水般翻涌,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过往的酸涩回忆。
1987年,家乡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