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于不同的声音会有不同的心境来应,所以我们就可以用乐来熏陶和感化人。
比如浑厚正大之音使人庄重,靡靡之音使人欲奋,而低沉缓慢的音节则容易使人哀伤。
于是我们用中正和平的诗舞乐来使人心情宁静平和,让人们心中的欲望能够减少,激发人心中的善念,回到自己清净的本性。
这就是乐的教化作用,而乐的教化远比人喋喋不休的教育要好的多,是直达心灵的捷径。
圣王教化民众礼乐在前,刑政在后,就是因为礼乐能直达人心。”
“可是父亲说心和声音是两回事,声音没有人的感情,也不会让人产生情感。他说音声无常,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哀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只是人自以为的能教化人。”
“你父亲也说音有静噪之功导情之能啊。
他说不同的音乐能影响人躁动和安静的情绪,音乐只是能引导人本来就有的某种情感。
他只是换了种说法罢了,喜怒哀乐之情谁没有呢?既然有,那么静噪之功导情之能不就正好说明音乐能够影响人吗?既然能影响人,那先贤说的又哪里有错呢?
至于他说的音乐没有哀乐,这其实跟先贤说的也没区别,先贤只是说人心感于物而生情,并不是说万物就有人的感情。
最后这个不同文化差异哀乐就有不同表现形式,我没法认同,我觉得只要是人,感受到的喜怒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不信有人听见低沉哀怨的声音会感到高兴。”
“可是……”
“我知道,你相信你父亲,可你并不了解你父亲的用意。
你要明白你父亲,必须知道当时的环境。
乐记上说,不同的音乐能体现不同的感情,那么一个国家社会的状态也必然能够在音乐上体现出来。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样来看,一个国家若是推崇或者流行什么音乐,就能看出这个国家的状态和志向,音和情相通,所以以乐教化和体察是有实际意义的。
哼,于是阿谀小人们在司马家受天下唾骂时竞相献正乐,以表明当下是安以乐的治世。
你父亲该是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