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存在于多个折射点之间。它是被无数镜面反射出的虚影,这些镜面从不同的角度投射出不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是对自我的另一种诠释。真正的自我,无法被任何单一的视角所完全捕捉,正如光线在玻璃的表面被折射时,它的真实形态永远都处在无法触及的地方。”
接着,书中的“分身”一章显得尤为晦涩。它描述了自我如何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分裂,并在每一次意识的转移中形成新的“分身”:
“每一次意识的觉醒,都是一种分身的诞生。这分身并非全然独立,它只是被色彩的波动激发出的临时投影。当光线经过不同的媒介——无论是情感、记忆还是感官的刺激——它们便在不同的色彩中孕育出不同的自我。这些自我虽被称为分身,但它们并非真实存在的个体,而是色彩在灵性领域中的折射与扩展。”
接下来,书中对色彩与折射的探讨更显得抽象:
“色彩的折射,乃是灵性对物质世界的介入方式。当灵性与物质的维度交错时,色彩便成为其中的传递者与桥梁。在这双重交织的过程中,折射作为核心环节,承担着极为复杂的角色。正如光线穿越水面所激起的涟漪,灵性在物质界的折射并不直接显现于感官知觉中,而是以一种潜在的、非线性的方式作用于意识的深层结构。这些效应虽微妙,且难以捕捉,但它们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模式与理解框架。每一波动,每一次折射,都是感知的重新构造。”
夏因的心跳逐渐放缓,他试图让这些繁复的内容在自己脑海中拼凑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图像。
然而,每一个概念都像是无法触及的虚空,令他既震撼又困惑。
这本书的意义,远超他初时的预想,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色彩的外在表现,而是灵性与自我认知的深刻关系,远超一般学术范畴。
夏因抿了一口红茶,稍作停顿,将自己重新带回现实。
夏因站了起来,轻轻走向书桌旁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面小巧的镜子。
镜面平静无波,反射出书房内熟悉的一切。
轻微的尘埃在阳光下微微漂浮,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也在镜面中显现,画面清晰、平静。
然而,随着视线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