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元化”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已经变成了“自然选择”理论——也就是着名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大家都清楚,进化通常意味着保留那些被认为是“千篇一律的”特征或基因,而毫不留情地把“丰富多彩”的部分给淘汰掉。这样的情况一经出现,就立刻形成了一个无比棘手、让人感到痛心和难以做出抉择的巨大难题。
不得不说,尽管人类依靠各种各样并非源自自然界的高科技方法,不遗余力地试图去守护住那份复杂多样的基因,但在进化与淘汰相互纠缠所构成的自然选择的进程当中,面对某些由大自然自身所犯下的“错误”时,我们却显得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或者改变。
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对那种毫无新意、千篇一律的事物深恶痛绝,认为这样的单调乏味令人无法忍受;然而另一方面,当真正面对丰富多彩的选择时,他们却又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仿佛害怕被这多样所淹没。
这些人口中不停地高呼着社会缺乏足够的宽容性与包容度,抱怨着种种束缚和限制。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们大声疾呼的同时,很多人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人,甚至成为了千篇一律的盲从者,完全丧失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呈现出一幅可悲可叹的画面。
那么,究竟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真的不够宽容呢?还是说问题其实出在人心之上——那颗始终难以做到宽容的心?
在我的小说创作中,我一直试图探讨“从众性犯罪”这个话题。我希望通过文字去揭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每一次当涉及到这个主题的章节提交给审核时,它们总是遭到无情的驳回,不被允许发表出来。
或许,对于大众而言,道德本就如同一件珍贵而稀有的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而当我讲述那些人的“从众性”犯罪行为时,可能无意间触动了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