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忧伤的青春期里,杜心蕊备受心灵的困惑和迷茫折磨。她渴望找到一个出口,却始终在黑暗中徘徊,找不到方向。而她那文化不高的父母,显然无法给予她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在痛苦中挣扎。
从来都不会给予受到伤害的杜心蕊一丝一毫的安慰,有的只是粗暴野蛮的谩骂和殴打。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杜心蕊在这个家庭里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无关紧要、沉默寡言的羔羊,变成了一个因为升学原因,尤其是因为高考上大学,而变成了一个索取者。
杜心蕊的父母认为,念大学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他们并不愿意在杜心蕊身上投入太多。对于一个贫困到连存折都空空如也的家庭来说,供孩子上大学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于一个家庭存款仅有九百块钱的人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额开支。然而,他们却又极度好面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是因为贫穷而导致杜心蕊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不想在经济上支持杜心蕊的学业,又害怕被他人指责为自私。
在高考这个关键的时刻,考生们都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然而,杜心蕊却因为回家的问题而倍感苦恼。每次回到家,她都必须保持沉默,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会招来父母亲的“混合双打”。那段时间,杜心蕊每天早上都会因为内心的哀愁而流鼻血。她只能一路拿着手纸,从家里走到学校,鼻血不停地流淌,仿佛永远也止不住。
直到走进教室,遇到了一直对她关怀备至的女同学,在女同学的悉心照料下,杜心蕊的鼻血才终于止住。然而,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杜心蕊心中充满了不平衡。她不禁想,为什么自己的家庭如此贫困,为什么父母不能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呢?
为什么同样是高考这样重要的时刻,别的同学都能得到亲人的悉心呵护、温柔安慰,而她却只能在家中独自承受痛苦和压力?每当她与家人意见不合时,迎接她的不是温暖的话语,而是无情的打骂。更令人痛心的是,她的父母竟然不允许她在家里自学,仿佛学习成了一种罪过,一旦她在家中翻开书本,等待她的便是一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