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飞凰又跟“徒弟们”修炼了一会儿内功,这才带着他们回到了禅院。
等吃过了晚饭,便将母亲以后需要的物品详细列了一份清单,还想到山巅之上没有泉水,母亲种菜和烹饪、饮用都离不开水,便加了三口大缸。
这三口大缸准备两口放在屋外,用来种药种菜,还可以承接雨水;一口放在厨房里,以做烹饪和洗漱之用。
至于水源从哪里来,东方飞凰也想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让两个小徒弟,加六个“准徒弟”,每天挑着水桶从禅院旁边的一口水池中取水,运上山顶。
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又能解决用水需要,可谓是一举两得,完美无缺。
禅院的用水主要是依靠湛云峰顶端的泉水汇聚成的水池,一小半则是靠着储蓄天然雨水来增加水量。
目前仅供应给禅院里住的一百多人,还有两百来人的工匠,还是勉强够用的;
只是如果以后玉女峰顶的大殿落成了,居住了大量弟子之后,光靠这个小水池是绝对不够用的。
她也看过注入小水池的泉水,虽然干净清澈,但是水量太小,因为距离山顶也不过三十多丈,不可能有巨大的泉水。
相比之白狐岭对面的狐狸洞山泉水,流量只有五分之一左右,那里的高度下降了一百丈不止,泉水的含量自然充沛得多。
不过既然能让徒弟们挑着水到湛云峰顶,也同样能够让住在总坛的弟子们,从建好的水库挑水运抵玉女峰顶,只要在玉女峰顶也安放几十口大水缸即可,同时还能兼顾防火。
这同样也可以锻炼弟子们的体能,从白狐岭水库到玉女峰顶,路途可是远得多,差不多有三里路,且都是台阶,每往返一次都相当于是得到了一次莫大的锤炼。
东方飞凰在法租界也看到过洋人用的水塔,只不过她觉得洋人的水塔既占地方,又不好看,跟中国的建筑和周围景色格格不入,太不雅观;
而且施工起来也麻烦,要用到洋人发明的那种“洋灰”,内地都没有那种建筑材料,估计还得专门从租界运过来;
最重要的是,“洋灰”可能不干净,要是溶解在水里,人喝进肚子里岂不损害健康?
还是老祖宗用的大水缸最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