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昕闻言一愣,“爹,你也要反了陛下?”
沐英看向自己的儿子,“昕儿,你记住,我大明只有一颗太阳能照着一京一十三省,那就是当今女帝!
不是我们要反了昔日的陛下,而是他自己闹得君逼臣反!纵容皇族,苛责百官,就注定他失了人心。”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有一本《御制纪非录》。
这是朱元璋写的小册子,专门记录了朱家人干的坏事。
朱元璋的儿子们干的那些荒唐事,老朱全都知道,但是老朱要么不管,要么训斥两句。
可是官员贪污六十两,直接剥皮揎草。
要律人,却不先律己,这样的上司注定不得人心,只要有机会,一定会被推翻。
老朱的本性相当狭隘敏感,他的宽大仁慈并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智的考量。
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必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高明的演员,为了寻找生存空隙,朱元璋经常朝三暮四,虚与委蛇。
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主要是在与周围的汉人武装自相残杀,而不是驱逐鞑虏。
特么驱逐鞑虏驱到最后,鞑虏成了他儿媳,嫡子的正妻。
老朱不肯为抗元大业做多少贡献,在抗元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他看到形势对义军不利,竟然两次派人送重礼给元军,准备投降元朝,夹击义军。
才有了元朝准备授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的事情。
后来一看风向不对,义军能赢,又立马拒绝了元朝的册封,继续猥琐发育。
等到最后,义军和元军两败俱伤,发育好的朱元璋直接一波横扫,摘了桃子。
就凭元末乱世,老朱坐看华夏儿女尽遭屠戮,而陈友谅他们在前面抗元,老朱就不如陈友谅。
当然了,陈友谅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不过在驱逐鞑虏这事儿上,陈友谅虽败犹荣。
陈友谅难道不知道当时的局势,已经是不管如何,江山都会回到汉人手里了?
难道就朱元璋看出来了?
陈友谅手底下谋士不少,肯定是可以看出来的,但为了早日结束战乱,陈友谅还是没选择躲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