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到这里,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我认为,我们守备区不仅要参与到思想学习中,更要主动行动起来,通过具体措施去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杨明志听后微微点头,沉默片刻后,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钢峰,你的建议很好,思路清晰,实际操作性强。我赞同你所提出的方案思路,尤其是协助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的建设,不仅对农民发展很重要,也这对我们守备区未来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杨明志继续说道,“你安排组织和周边村落联系,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帮助推进这些项目的落实。”
“明白,司令。”
—
夕阳西下,王家村的打谷场上,几十个村民围坐在一起,烟袋锅子的烟雾在空气中缭绕。生产队长王德胜站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手里捏着一份文件。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犹豫:
“上头来了指示,说咱们村可以试点‘包产到户’,就是把地分到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的,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事儿,得听听大伙儿的意见。”
话音刚落,场子里顿时炸开了锅。
老张头第一个站了起来,手里的烟袋锅子敲了敲鞋底,皱着眉头说:“德胜啊,这事儿靠谱吗?咱这生产队干了这么多年,突然要分地,万一乱了套咋整?我这把老骨头,家里就剩我和老伴儿,劳动力不够啊!”
王德胜点点头,还没开口,一旁的刘婶子就接过了话茬:“老张头说得对!我男人走得早,家里就我一个劳力,孩子还小,还有两个老人,分了地我也种不过来啊。这政策听着是好,可咱家这情况,咋办?”
场子里一阵附和声,几个家里劳动力不足的村民纷纷点头。
这时,年轻的后生王强站了起来,他穿着一件褪色的蓝布衫,脸上带着几分不服气:“刘婶子,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