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
    “科举”即为分科取士。
    它萌芽于“九品中正制”统治下的南北朝晚期,创始于隋,形成于唐,熙攘繁盛于宋。
    其实细究之下,科举考的内容并不算太复杂。
    唐时分设“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科。
    其中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策论”,算是最难的一科,明经科考“贴经、墨义”,其实就是对儒家经典的默写和填空,相对而言容易许多。
    其实要是后世穿越者自信点儿,但凡是个有能耐从高考中杀出重围的学生,随便考个除进士之外的科目基本是手拿把掐。
    苦逼文科生要是实在没有拿的出手的绝活儿,那不如换赛道跟土著卷科举去,单考一科语文,最多加点历史,还不用学英语,谁怕谁啊。
    不过唐朝的科举制只能算是一种雏形,考生人数少,录取人数更少,除了武则天时期,卷子基本都不糊名,说是考科举,其实考的就是个人情世故。
    许多人往往指责李、杜等人攀附权势左右逢源,可对他们而言,那其实只不过是考试的一环。
    李白杜甫等人难道缺乏对家国的忧虑,缺乏诗文的才情么?但为何他们在盛唐的大熔炉下无法出头?
    没有参加科举的李白“仰天大笑”入宫墙,“醉酒弃市”出长安,自此以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参加过科举的杜甫也屡试不中,辗转权贵之门却落得茅屋秋风凄苦半生。
    他们却然是不适合做官的。
    因为不肯屈服于现实的腐朽,因为心中尚存大义,因为心中仍有广厦千万间。
    濒临崩塌的盛唐早在李隆基斩杀言官沉溺于吹捧中自绝后路时,就不再需要“贤明”的官员了。
    与之相比,宋时的科举制度却几乎相当于吊打唐。
    哪怕仍然避免不了需要辗转于权贵,但至少考卷上的名字被“糊”上了,在细节上也更为考究。
    譬如誊抄卷子避免字迹影响考官判决,譬如考官实行流通制考前临时指定,譬如禁止科举士子以某某门生自居,入仕者皆为“天子门生”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科举这一制度变得更为“公平”,给了天下的寒门学子一条真正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逆天邪神之深渊求生误看绝症诊断信,合约妻子急疯了回村种田,我带老家火上热搜了你们都追女主?那女魔头我娶走了帝少小妻又闯祸了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神三群聊:三国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大荒主茶室通兽世,她靠茶艺抚慰毛茸茸暴躁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