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郎这个宿岩下室中的这个居所,即德阳殿前的御陛之下。也就是通常影视剧中那条长长的台阶之下。
但这个观点,在荀绰的《晋百官表注》中不同的解释。
即:言其严厉整锐也。案此则为岩郎,与志不同。
但根据整个汉末的羽林郎来看,能叫得出名姓的也不过是一个董卓罢了,而且其当羽林郎的时间还很早,在汉桓帝末期。自他之后,终灵帝一朝,再无有名有姓之人入眼,故而荀绰此言,吾不取之。
《蔡质汉仪》曰:羽林郎百二十八人,无常员,府次虎贲郎。
根据吾之观察,汉承秦制,虽不断革新,但仍十分臃肿。
如最初的高祖开国时期,郎官负责戍卫侍从,后武帝时期,始由羽林、期门(后改虎贲)戍卫侍从,而到了东汉,则是由中黄门冗从和羽林共同戍卫。
根据吾之观察,到汉末之时,虎贲郎最根本的戍卫侍从的职能,更多的变成了戍卫宫廷,因其多是父死子代,人员臃肿不堪用。
加上公元161年的卖官鬻爵,虎贲郎、羽林郎、关内侯等官职和爵位可以买卖,让民间的低劣之人充斥进了虎贲郎中,这让其更加不堪用。
且由于郎官系统的改革,大量郎官充入内庭,其根本想法也不过是借此来做一个跳板,希冀转任他官,当一个资历来用,这就丧失了汉武帝设置期门军(后改为虎贲)的初衷。
虽然以郎官和虎贲郎作为近身武装侍从的职能缺失了,但羽林郎的人员变动不大,这一点从西汉武帝时就居住在岩下,东汉迁都洛阳后,其居住地和需要戍卫的地方不变来看。
窃以为,作为居住在离天子最近的地方的一类侍从,其戍卫侍从的职能没有太大变化,虽与上文三者的职能并列,但含金量还是挺重的。
而且,虎贲郎和三署郎的驻地不在宫城之内,甚至可以理解为住在城市里的公务员,每日去通勤打卡上班。
虽然在台阁区给他们安排了临时休息的场所,甚至还有部分餐食供应,但终究不是住所。
而后,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的办公区域也被搬离出了南宫,迁往了洛阳城南外的太学附近,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