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市郊那处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共和国科学院。一进入科学院,便能感受到这里静谧而有序的科研氛围,偶尔传来仪器轻微的响动和科研人员低声的讨论声。见到周逸尘院长后,我顾不上客套寒暄,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了军队筹备京津战役的紧迫局势,以及当前对通讯设备的急切需求。周院长听后,微微皱眉,面露难色,缓缓说道:“目前科学院多个重要项目正在并行推进,人力、物力都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研发通讯设备,不仅要攻克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例如信号的稳定传输、抗干扰技术等,还需要大量的稀有材料,像一些特殊的金属、晶体等,获取这些材料难度极大,所以整体研发难度确实超乎想象。”
就在这时,李琳站了出来。她身着简约的工装,身形清瘦,白皙的脸庞透着几分干练,灵动的双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举手投足间尽显年轻活力与聪慧。作为周院长核心团队的一员,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对各类新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尤其痴迷于机械和信号传递方面的探索。在周院长的悉心培养下,她通过不断地自学与钻研,已经积累了不少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在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眼中聪慧且极具潜力的科研新星 。李琳清脆而坚定地说:“我一直在琢磨用有线连接传递信号的办法,虽说还只是个初步的想法,但我觉得很有搞头。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电流的通断来传递信息,就如同用灯光的闪烁来传递信号一样,把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导线进行传输。这样或许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解决部分通讯问题。”我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与鼓励,当场便承诺会全力调配资源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只要是能够研制出有效的通讯设备,无论需要什么,都会想尽办法满足。在大明共和国,秉持着男女平等、唯才是举的理念,李琳的勇敢毛遂自荐,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