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6/8)页
段话说明了为什么应当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远不能再活。《老子》里有些话含有同样的思想。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这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也是沿着杨朱思想的路线走,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
    所以《庄子》里有一些话赞美无用之用。《人间世》篇中讲到一棵很大的栎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栎社树托梦对匠人说;“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这一篇最后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欲将道家老子的思想与道家失传的黄帝思想、现存的管子的思想予以贯通,从而使道德家由形上追求转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道德与法则融合于一体的治国的理论;而后者以失传的杨子、现部分残存的庄周为代表,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属精神生命的内在追求。
    先秦道家哲学于后发展有三个阶段。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黄帝》《老子》的主题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老子》、《庄子》的只能按部分思想划分阶段,在《老子》里有穿插着其
第(6/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重生退婚,我在官场步步高升hp格兰杰劝你别学习了穿越大汉,请叫我冠军侯他哥姐姐,我真是个种地的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华娱:让你拍摄公益,赚了百亿?水浒之风云录宝贝,放松点和离后,世子爷天天追妻火葬场都通灵了,谁还和人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