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见父亲踌躇,心中一惊,怕父亲因此而疏远庞统。
于是,又为庞统解释道:“然,士元先生于刘璋亦有他计,他劝父亲夺取益州时,曾说过: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句话的主要思想是:
不要怕背叛刘璋,反正你不攻取益州,他软弱无能,益州也迟早也要被别人所吞并。
你夺了他的益州,等待你平定天下后,再给他封国,也不算失去信义。
刘备闻言,抚髯颔首。
他承认,庞统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亦明白,上一世的自己终究没有用这个方法去刺杀刘璋。
虽然他没有这么做。
但按阿斗的意思,这种以客刺主之事,并非没有可能成功。
然而,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主人对客人有着一种很渴慕修好的情绪。
主人担忧威盛的气势致客人不适,故未于宴外广置兵马。
反给客人以可乘之机。
刘璋最初待他如此。
吴巨待步骘,难道就不是如此?
吴巨逐赖恭而去,若其果欲自立。
步骘至时,或驱之,或诛之,或为难之。
这才他决定驱逐赖恭时,该有的心态。
然而,他却选择了默许步骘入了交州。
这让刘备有了新的看法:
或者说,他惹不起江东,不敢与之明着对抗。
那还驱逐什么赖恭,老老实实和赖恭归附江东,没准还能获得统领一方的资格。
又或者说,他想借助江东的力量与士燮博弈。
这可能性也不大,相比江东,显然那个活了七十多岁的士燮更好说话。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
他想归附江东,又想在苍梧有一定的自主权。
所以,驱逐赖恭,以苍梧之主的身份与江东结好,这样才能有好的主动权。
不管他出于私心还是公利,从江东的角度上来看,吴巨都罪不至死。
然而,他小看了步骘的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