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也只好装作不在乎周艳萍的样子,继续说着不利索的话,说到成本核算,说到固定资产折旧分类。
志平听得似懂非懂,几个理论水平较高的同事,睁大眼睛听杨君结合钢结构的生产工艺,分析设备在成本中的计提方法。大家都感觉杨君说的特别详细周到。但是杨君却渐渐说不下去了,他已经看不到周艳萍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回到宿舍的时候,志平看到办公室缪大姐给了他一封邮件,志平一看是鲁迅文学院的公函,便立马想起前一段时间自己给鲁迅 文学院联合《延河》杂志社举办的星光杯全国大赛投稿的事,志平想到该是大赛的回复信件,便立马拆开来看,是一张小卡片,翻过来一看竟然是获奖证书。
原来作品获得了佳作奖,并继续入围下一轮评审。这让志平兴奋不已,连忙把红色的小卡片递给杨君看,自己则仔细地看着回信,是评委老师的对作品中肯的点评。
志平看到张艳茜老师的点评,便十分激动。他知道路遥,贾平凹的好些作品都是张老师编辑的,这一下子让志平觉得那双读过路遥文字的眼睛,也看了他的作品,虽然是小小的豆腐干,但也让他信心大增。
他觉得虽然生病了,但一点不妨碍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杨君也很开心笑着,那双小眯眼都看不见了,他嘿嘿的笑,然后对着获奖证书端详良久,说了一番,让志平大吃一惊的话。
“志平……我知道…你的文字功底了………了的,要不你以后坚持创作……我养你……你有空就写……”
志平否定道:“怎么可能呢?你不要攒钱结婚啦!”
杨君结巴半天,志平才明白,原来杨君是以投一个投资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的。志平尽管放手去写,甚至可以不用上班。杨君每月把工资的一半分给志平作为生活费。志平保证每天5000字的创作速度,文字质量不要求优秀,因为优秀的太难写,只要志平尽力就行。然后每年交两部50万字的小说就可以了,小说的版权归杨君和志平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