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么多的村落,几乎所有村落的秋收都没有完成,许多村里的稻谷都倒在了田里,这是第一个看到稻谷抢收成功的村落。
除了这些,公社和县里的干部,都发现了赵家村的烟炕,这不起眼的东西在此时就是宝贝啊。
只要把潮湿的稻谷放进烟炕里,多则一天,少则半天,这被打湿的稻谷都能炕干。
有了这东西,就不怕稻谷发芽了,一下子黄三就忙碌起来了。
下河村和何家村的村长都找过来商量,甚至何家村的村长,还把何平和何凡都带来了,主要是想让他们劝说一下张建国。
让赵家村借烟炕给他们用用。
“借烟炕可以,回头你们多少留一点点粮食,或者别的东西都行,因为砌烟炕的时候也都记了不少工分……”
张建国倒也爽快,烟炕肯定是要借的,适当的收一点粮食或者红薯啥的,主要是赵家村也不宽裕。
多一些口粮,大家也能多吃两口饭,毕竟下河村和何家村,条件都比赵家村强。
“这都是小事,借用你们村东西,自然是要给钱给东西的……”
两个村的村长此时都慌了,能找到这么好的东西,解决他们粮食受潮的大问题。
适当的给点东西补偿,这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人家也没狮子大开口,所以,何家村和下河村很快就送来了一车车受潮的粮食。
赵家村这边也没闲着,前阵子村里储存了不少的木柴,这会儿这些木柴也拿了出来,算是借给隔壁村的。
然后用这些木柴烧炕,也幸好赵家村的烟炕多,一车车的粮食进去,也不敢等着粮食全部炕干。
只要水分稍微小一点,不至于发芽就行,这两个村虽然折腾了一大圈,可粮食损耗也不少。
但是好歹保住了一大半,产量有去年的四分之三,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至少国家的粮食交了以后,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韩家村全村老少爷们,都忙的脚不沾地,但是最后的产量却不足去年的一半。
要是所有的村子都是这样,韩家村也不会那么显眼,可隔壁的赵家村,只比去年总产量少了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