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的,如果只是夸黛玉有才,完全不需要这么神秘,读者都能看见的东西,自然不需要藏到判词里。
    所以作者培养我们去深度了解历史典故的意识,当我们了解了谢道韫的结局,再去仔细领略其中的滋味,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正意图。
    隆安三年,孙恩发动叛乱,谢道韫的夫君王凝之没有什么防御措施,只是祈祷五斗米教道祖保佑。
    叛军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弃城逃跑,谢道韫只得自己带领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军。
    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这个故事就隐藏了黛玉的结局,其实就是隐指崇祯皇帝,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围攻京城。
    十九日凌晨,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百官手足无措,我们可以看成宝玉代表的大明手足无措。
    崇祯帝只好手执三眼铳与数百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抵抗闯军。
    后再转战到齐化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又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作者用谢道韫率家丁抵抗叛军,来隐喻黛玉隐射的是崇祯皇帝,用这种方式来告诉读者她将来的结局,也会和谢道韫一样率领家丁抵抗叛军。
    谢道韫让叛军不要对小孩子下杀手,只管冲自己就如同崇祯临终留下血书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当我们完全了解了书中典故里的故事,乃至更早的出处,就可以明白,其中隐藏了哪些想说又不能说的内容。
    再结合“玉带林中挂,”与其他书中情节,我们就不难判断林黛玉隐射的是崇祯,最终上吊的结局,这就是深度了解典故的意义,也是判词的意义。
    作者之所以用这种写法,正是因为不能直接写,如果他们明确写黛玉带着家丁抵抗叛军,再上吊而亡,那样黛玉隐射崇祯就太明显了,此书也不能留传下来了。
    正因此,作者把不能明确写出来的部分,隐藏在判词的典故里,让读者去体会,就不会在后文中再去写黛玉如何带着家丁抗击流寇,更不可能写黛玉如何死。
    所以那些明确写了黛玉结局的各种版本,都不是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乱世逃荒后,我让全村顿顿吃上肉开局受封秦王,打造大夏无上仙庭高武:拉满全属性,我直接无敌了穿越:女法医在古代的破案日常玄幻:从一本书开始无敌妻女死祭,渣总在陪白月光孩子庆生刘志中卢玉清赵嫣地府归来,无情无义她杀疯了姣姣岁欢穿成傻皇子,我大闹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