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环视一周,然后朗声道:“诸位,我大秦以法治国,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如今乱世,唯有以法为纲,方能定天下之乱,止百姓之苦。”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法家学子们纷纷面露赞同之色,有的不住点头,有的小声附和,认为法治确实是乱世中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能让国家迅速走上正轨;
但场内绝大多数人,或是皱眉沉思,或是面露不满,都对他的看法提出质疑。
认为过于强调法律,会忽视人性的本善,会压抑人性,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
一时间,各种观点激烈碰撞,争论声不绝于耳。
此时,一位儒家老者率先发难,高声反驳:“此言差矣,法虽能治人,却不能治心。古往今来,唯有仁义,方能感化人心,使天下归心。
诸位且看,秦国一味强调以法治国,律法条文细密严苛,刑罚手段冷酷无情。百姓在繁重的劳役与严苛的律法下,苦不堪言。
这般治国之道,只重刑威,不顾民生,怎可称正道?”
面对儒家老者的质疑,秦臻微微一笑,回应道:“老先生,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秦臻双手背后,踱步于高台之上,掷地有声:“当今之世,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唯有秉持法治之道,以严明律法整肃纲纪,方可安邦定国。
秦国之法,虽严却公正,赏罚分明。
有功者必赏,激励民众奋勇向前;有罪者必罚,震慑奸邪不敢妄动。
也正因如此,秦国方能在这乱世中迅速崛起,成为一方强国。
如今,秦国之盛势日隆,国基愈固,百姓亦渐享承平之福,如今,俱呈安稳之象。
不妨细想,若无律法约束,人心私欲横流,强者肆意欺凌弱者,天下岂不更乱?
老先生,仁义之说固然美好,然乱世之中,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若无律法约束,仁义道德恐怕也只能是空谈罢了。
试问,若无律法,何来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