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刘辩登基后,由于士族集团有拥立之功,他就没办法对打压士族集团,否则没办法保持朝堂之上的平衡。”
一番分析有理有据。
“可那些朝堂重臣只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就不管大汉的延续?”张杨很不理解。
蔡琰小嘴一撇。“朝堂之上,真正关心大汉延续的朝臣,十中无一。否则为何会爆发黄巾之乱?为何黄巾之乱后,世家大族损失甚微?”
“你如何得知庙堂之人,都不关心大汉延续?”太史慈也不愿意了毕竟太史慈是士族出身。
都知道庙堂之上,多出自士族。如果这些士族的代表都不关系大汉延续,那大汉岂不是走到了尽头?
这是在借庙堂之人,在污蔑所有士族。
“嘻嘻——”蔡琰掩嘴偷笑。
“君不闻‘流水的朝廷,铁打的世家’?
“我也出自士族呀。
“我爹爹重入朝堂之后,暗地里数次大骂新农体系。只不过他怕再次被先帝流放,不敢明着参与罢了。
“不过,他曾经给家里来信,告知家中族老,庙堂之中,都知道新农体系对大汉有极大的益处,甚至可以保证大汉永久延续下去。可九成以上的人,都想把新农体系搞垮,把成公子碎尸万段。”
众将内心腹诽。
果然是女生外相。
她成为了成公子的内室,就帮着成公子说话,根本不管自己也是出身士族。
不过,蔡琰的话,也引起了每个将领的沉思,甚至是愤怒。
原来朝堂之上已经腐烂到如此程度了吗?
黄巾之乱在前,凉州、幽州反叛在后,这些朝臣还是不管大汉百姓的死活,不顾大汉的延续吗?
也对。大汉没了,士族仍在。
反正读书人都出自世家大族,要治理天下,朝堂之上,早晚都会由士族代表把持。至于皇帝姓什么,对世家大族来说,根本不重要。
看着众将的表情,蔡成知道,蔡琰的分析,已经被众将所接受。
昭姬不愧为流芳千古的才女,分析得丝丝入扣,真不知她那小脑袋瓜是咋长的。
蔡琰的分析,也是给了蔡成极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