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苏轼会有话说,他不站变法派,也不站守旧派,他更喜欢就事论事,但结果呢,也不是和稀泥,而是受到了两派一致的排斥,后面更是直接或被迫、或自愿地自请出朝,在一个又一个地方上任职。
他能怎么办呢,当时的党争就是这样的,他说的话也没有人听,最后也只能眼不见为净,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注在地方百姓和诗词歌赋上。
【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
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当然,也有部分官员认为元佑、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
结果是什么呢?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但现实真的能够和改年号这样简单就能改变就好了,事实是,朝堂上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
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在这里,大家也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蔡京。对于蔡京,我想大家一般会有两个印象,一个是他写的字很好看,当时苏黄米蔡便是当时首推的四大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京姿魅,各具仪态。但在蔡京身上,还有一个世人的印象更为深刻,那就是“奸臣”。
为什么说他是奸臣呢?其实北宋灭亡,不仅仅是宋徽宗的原因,也有很多因素一起堆积才造成这个王朝轰然崩塌,但其实这个“崩塌”,也是早有预料,而蔡京,便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佑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宋徽宗像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