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考试时间定在了明年的二月,因为正值春季,故而又称为“春闱”。
对于秦昇要在河北道举行科举考试,他手下不少大将是打心眼里一万个赞成。
自从平定河北之后,因为严重缺乏官吏,秦昇不得不让一众大将暂代各郡太守一职,打理郡内事务。
这下可害苦了这些大将,像李靖还好,他本来就当过马邕郡丞,处理起政务来也算是得心应手,倒也能将自己治下的郡内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可对于沈光他们而言,他们一直在军中为将,即使面对千军万马,都未必会皱一下眉头,但面对这些繁重如山的公务,身边又缺少什么可靠佐吏的分担和辅佐,他们一个个头都要大了。
他们一天天都在盼着朝廷和秦昇可以尽快派可靠的官吏来解放他们,让他们回军中继续当自己的领兵大将。
他们如今只恨秦昇举行科举考试的时间太晚,让自己不得不在太守的位置上再坚持上几个月。
而秦昇之所以将科举考试的时间定得这么晚,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跟历史上的真正春闱时间对应上,而是要尽可能广而告之,让天下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充裕的时间赶来河北参加科举考试。
毕竟他举行科举考试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为了拉拢河北的世家大族和士人,而是想要借此机会笼络全天下的读书人。
虽说历史上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古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大字不识几个,很难去明辨是非,很多时候只会盲目从众,而话语权又一直牢牢掌握在读书人手中,因而往往是这些读书人说什么,周围的百姓便觉得是什么。
因此,只要拉拢了天下的读书人,便相当于是变相拉拢了天下民心。
除此之外,科举考试筹备的时间越长,能赶来河北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就越多,秦昇也就越有机会将天下英才收为己用,用隔壁二凤的话来说就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但他也考虑到如今世家和寒门之间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如果真的让世家士子和寒门士子公平竞争,恐怕寒门士子中能高中者不会超过一只手。
如此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