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先生,\"华千机端着一盘刚烹制的茶点上前,\"这是用杏花做的点心,应景雅集。\"
欧阳修放下手中的诗稿,饶有兴致地看着那盘晶莹剔透的点心:\"妙哉!这"杏花天雨"的意境,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诗意。\"
点心呈半透明状,中间隐约可见粉红的杏花瓣,外层裹着一层晶莹的糖霜,确如春雨笼罩杏花一般。
\"先生过奖,\"华千机谦逊道,\"这是学生偶然得到一个老方子,试着改良了几次。\"
\"不,不,\"欧阳修摆手,\"你这点心已不仅是食物,而是艺术。你可知道我最近在写什么?\"
他示意华千机坐下,自己则拿起一本厚厚的手稿:\"我在编撰一部《食事志》,专门记录各地美食典故。方才看到你这点心,倒是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话题。\"
\"愿闻其详。\"
\"你可知道,\"欧阳修品着点心,\"为什么古人总喜欢把美食与诗文结合?\"
华千机思索片刻:\"莫非是因为二者都能引发人的美感?\"
\"说得好!\"欧阳修赞许地点头,\"但还不够深入。美食之于文人,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一种人生况味的体悟\"
\"比如这杏花点心,\"欧阳修继续说道,\"你可知我从中看到了什么?\"
他轻轻掰开一块点心,只见晶莹剔透的外层下,粉红的杏花瓣舒展如画。
\"这不正是人生百态的写照吗?表面的糖衣,如同人世间的繁华;中层的软糯,似是岁月的包容;而那一瓣杏花,则是点染其中的诗意。\"
华千机惊讶于欧阳修的独特见解:\"先生的解读,让这点心有了全新的意义。\"
\"这就是文人看美食的妙处,\"欧阳修笑道,\"我们不仅品其味,更品其意。来,我给你看看我的《食事志》。\"
他翻开手稿,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段关于"腊梅糕"的记载。有位老翁独居山中,每到腊月,便用梅花煮水蒸糕。他说:腊梅的苦涩和糯米的甘甜,正如人生的苦乐交织\"
\"妙哉!\"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