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5)页
    集体记忆的重构与流放时期的群体身份认同:以《申命记》1:19 - 46的探子事件叙事为中心
    在犹太教经典《圣经》的宏大叙事体系中,《申命记》1:19 - 46对探子事件的叙述与《民数记》13 - 14章的原始记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摩西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对叙事元素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刻意强化了民众的恐惧与叛逆,同时弱化了约书亚和迦勒的忠诚。这种独特的叙事选择绝非偶然,而是在流放时期以色列群体身份认同重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流放群体进行自我认知与信仰重塑的重要策略。本文将从文本对比、神学意图、历史背景以及这种叙事对当代读者的启示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分析,全面探讨这一叙事如何服务于流放群体的精神重建。
    一、文本对比:叙事焦点的转移
    (一)《民数记》的“群体分裂”叙事
    在《民数记》的记载中,探子事件呈现出一幅群体内部严重分裂的画面。摩西派遣了十二个探子去侦察迦南地,回来后,其中十人报恶信,他们极力渲染迦南地的危险,称“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甚至提到“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人,就是伟人,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民13:32 - 33) 。这些负面的汇报瞬间引发了民众的恐慌。
    然而,约书亚和迦勒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撕裂衣服,力劝百姓信靠上帝,坚定地说:“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那地原是流奶与蜜之地。但你们不可背叛耶和华,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食物,并且荫庇他们的已经离开他们。有耶和华与我们同在,不要怕他们!”(民14:6 - 9) 。然而,民众的恐惧和叛逆情绪已经完全失控,他们甚至试图用石头打死约书亚和迦勒,并计划另立领袖回埃及(民14:10) 。
    面对民众的悖逆,上帝展现出了审判与恩典并存的属性。上帝决定惩罚这一代悖逆的人,让他们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直到这一代人全部死去,只有约书亚和迦勒“必进入那地”(民14:30) 。这一事件在《民数记》中被描述为群体中少
第(1/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仙道长青解药都市:模范夫妻背后的故事前世被夫君剥皮,重生后她掀了全府小小萌娃,带飞一堆隐世大能离婚后,傲娇机长求复合宝鉴疯批反派:开局未婚妻祭天,主角们瑟瑟发抖凡尘修士鉴宝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