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7)页
    圣经中“实物佐证”的神学功能:从申命记3:11的“巨人之床”看文本权威构建
    在圣经的宏大叙事中,申命记3:11的记载格外引人注目:“(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现今岂不是在亚扪人的拉巴吗?)”这段关于巴珊王噩铁床的细致描述,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实物佐证”。这一手法在圣经文本的构建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神学内涵。本文将深入剖析古代近东历史书写传统、圣经文本的内在逻辑、考古学背景以及神学目的,全面探讨这种“实物佐证”手法如何构建文本权威,同时回应现代读者对“领土叙事矛盾”的诸多质疑。
    一、古代近东的实物佐证传统
    (一)纪念碑文化的普遍性
    在古代近东的灿烂文明中,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们常常借助设立纪念碑的方式来铭记重要历史事件。比如纳拉姆辛胜利石碑,它生动地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场景,成为彰显其统治功绩与权威的象征。同样,保存战利品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图特摩斯三世的战车轴铭文,详细记载了他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不仅是胜利的象征,更是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圣经中关于巴珊王噩铁床的记载(申3:11),与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黑色方尖碑记载以色列王耶户进贡的场景(主前841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实物或相关记载来确证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当时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空间锚定的叙事功能
    圣经作者在描述巴珊王噩的铁床时,特意强调“现今在亚扪人的拉巴”。这种对具体地理位置的明确指出,与创世记28:18中雅各立石柱、约书亚记4:9中约旦河十二石头的记载在叙事功能上一脉相承。首先,它们为历史记忆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前往这些地点,亲眼看到这些实物,从而更加深刻地记住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其次,对于朝圣者而言,这些明确的地理标记成为他们前往圣地的重要坐标,为他们的朝圣之旅提供了指引,也让他们在抵达这些地方时,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神圣历史的厚重。再者
第(1/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九疑赋漂亮女人浮沉路末世我被认定成了精神病重生1978:从北大荒深山挖药开始炮灰不按剧情走,主角全被虐成狗重生成前夫的白月光后,他后悔了!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道界天下抢走妹妹心脏后,白月光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