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6/7)页
现代解读
    (一)历史批判学的挑战
    部分学者,如g von rad,从历史批判学的角度认为铁床描述是“后申命记时期”(deuteronomistic history)的文学创作,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圣所权威。然而,从文本的内在一致性来看,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铁床的尺寸与古代赫梯王座规格相符,哈图沙王座长38米,与巴珊王噩铁床的长度(约4米)相近,这表明铁床的尺寸并非随意虚构。其次,“利乏音人”在乌加列文献(ktu 1161)中确为古代部族,这证明了圣经中关于利乏音人的记载有其历史依据。再者,铁器在公元前13世纪已用于王室器具,撒母耳记上17:7中提到歌利亚的枪头是铁的,“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铁枪头重六百舍客勒。” 这些都说明申命记3:11的记载并非毫无根据的文学创作。
    (二)信仰与历史的辩证
    学者布鲁格曼(w brueggemann)指出,圣经叙事是“具象化的神学”(embodied theology)。对于巴珊王噩铁床的记载,其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其神学功能。从神学角度来看,它作为一种“记忆剧场”,能够激发群体认同。以色列人通过对铁床的记忆,强化了他们作为神选民的身份认同和对神的信仰。同时,它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圣礼空间,利未记25:23中提到“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 铁床所在的土地因与神的作为相关联,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此外,在崇拜中,铁床的故事成为重现救赎历史的重要内容,诗篇78:5 - 7中“因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设律法,是他吩咐我们祖宗要传给子孙的,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
    (三)终末视角的转化
    在新约中,实物佐证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后的晚餐(路22:19)取代了古代的战利品,成为基督救赎的重要象征。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设立圣餐,以饼和酒代表他的身体和血,为人类的罪献上了牺牲。十字架成为终极“地标”,加拉太书6:14中保罗说“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
第(6/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官场:草根逆袭之路总裁别太撩,前妻她有马甲护体三山阙采补我?我九阳圣体,女帝来了都要被反噬!离婚后,霸总亲手撕了我的马甲青龙神将,浴血长刀!傀儡帝王周元宇文功万兽战神司空靖苏月汐狂兽战神司空靖苏月汐我在剿匪部队的诡异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