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这一个月里,郑家村的豆制品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官田乡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自正式投产的那一刻起,这座豆制品厂便如同一道磁石,迅速吸引了周遭的目光,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尽管在投产初期,由于各种成本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豆制品厂的账目上并未显现出可观的收益。
但是单从每天那几卡车的出货量,以及豆制品厂整天响个不停的机器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豆制品厂的生意有多火爆。
李达康深知,要想让豆制品厂真正走向繁荣,就必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销售热情。
他规定只要能为豆制品厂拉来订单,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能根据订单的数量获得相应的销售提成。
这一举措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瞬间吹遍了官田乡的每一个角落,点燃了乡亲们的热情之火。
比如说张三有个亲戚在市里的大饭店担任厨师,他听闻豆制品厂的消息后,立刻帮忙介绍,每天从豆制品厂订购几十斤的豆腐。
虽然一家的订购量并不算多,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谁家还没有几个亲戚朋友呢?
这家亲戚订个几十斤,那家朋友订个上百斤,积少成多,一天下来也能达到数千斤的订购量。
而乡党委书记孙伟,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出马,找到了他在安江县一中担任副校长的表弟。
在他的努力下,县一中的食堂也加入了订购郑家村豆腐的行列。
安江县一中,这座拥有八千多名师生的庞大中学,其食堂每天的订购量高达三千斤,足以与市纺织厂的订购量相媲美。
尽管由于道路尚未修缮完毕,这笔订单暂时还没成行。
但孙伟的这份心意和决心,却如同春风一般,吹拂着豆制品厂这片希望的田野。
而市纺织厂的工人们,更是对郑家村的豆腐赞不绝口。
一开始,市纺织厂每天只订购三千斤,但很快就发现这远远无法满足工人们的需求。
于是,订购量节节攀升,从每天三千斤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天六千斤,才勉强满足了工人们的需求。
不仅纺织厂是这样,其它企业也出现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