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侍曹,三公曹,两千石曹,南北主客曹,民曹等逐渐演变成后世六部,尚书令为千石,尚书仆射及各曹主官尚书郎均为六百石,五曹副职四百石左右两丞,各曹共有四百石侍郎三十六人,二百石令史十八人。
三公不会任由权利被分摊,出现了三公兼任录尚书事一职,三公通过此职使染指尚书台成为可能。宦官集团也同样处心积虑,本身不可以打破士人任尚书台规则,另辟蹊径抬出后宫女官,自此女尚书登上历史舞台,此事后文暂且按下。
尚书台与御史台谒者台合称三台,即后世中台宪台和外台。权利纠葛产生利益冲突,有冲突就会拉帮结派,只是严重程度不同。
河北分帮结派曹操这里也不例外,其实哪里都一样,曹操代表谯沛掌控军队,荀彧代表颍川掌管中台,为了稳定也要安插其他士族成员分享权利,包括原兖州士族,迁都之前各地士族都有参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也不能说相互只有掣肘,更多的是合作共赢,毕竟谯沛出军队,颍川出地盘,大事还得地头蛇最后拍板。
就说屯田这件事,战乱之后安置流民本是善政,任何政策执行都要靠官吏,当地士族有影响力,有部曲有存粮,不依靠世家大族官员寸步难行,总不能带着几个差人去收拢流民,官吏要推行自然先找当地士族帮忙。
不可能白帮忙,官吏本身也出身士族,必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分出一半流民归划当地士族作为部曲,另一半归政府缴纳赋税。这么做会遭万人唾弃,酷吏行事太黑暗了,通常办法是士族占七政府留三,这样才不枉士族拳拳报国之心。
曹操曾经就是酷吏之一,收编青州黄巾开垦兖州土地,这可惹了大麻烦,曹操本就是外客,刘岱死后兖州士族抬举出来保护地方。
偶尔做些过分事也就忍了,比如水淹太寿导致两天绝产流民遍地。收拢黄巾流民只顾安排自家,耕种我州地还不分我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被激怒的兖州士族找来吕布出头讨说法,曹操打赢了也打怕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