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四年丘力居率领乌桓人反了,乌桓人并没有取代汉朝或是割据的打算,他们更像是流寇闹事到处抢劫,以此发泄忍耐上百年的怨恨。战争仅持续了一年,和公孙瓒在管城打成平手之后乌桓人便撤回柳城,他们在等待朝廷给一个说法,哪怕只有一句道歉也行。
朝廷能体会属国人民的心情,任命刘虞出任幽州刺史便是善意的信号,刘虞出身沛献王一系身份显赫,曾经做过幽州刺史,后来升任光禄卿兼大宗正。他做过边疆地方官,清楚百姓造反纯属受到压迫,刘虞深知压榨老百姓是一门艺术,表面上秉持公正的处事原则,经济上别剥削的太狠,但凡生活过得去老百姓脑子有病才会造反。
事实也是如此,老领导归来让乌桓人欢欣鼓舞,可算是有人给做主,纷纷派出使者跑到蓟县诉苦,不是真想造反实在是活不起了。属国人民放下武器刘虞很高兴,然而公孙瓒并不这样想,他是旁支庶出前途全靠军功,没人造反他打谁去?不打仗怎么立功?
乌桓人找刘虞诉苦公孙瓒偏不允许,暗中捕杀乌桓人派去蓟县的使者来多少杀多少,想以此逼迫乌桓人再次造反。乌桓人也是头铁,你杀多少我派多少,大不了饶路也要去蓟县。发展到后来丘力居亲自跑到蓟县,现在已经不单是诉苦的问题,还要告公孙瓒一状!这件事也是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主要矛盾。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只讲乌桓人,乌桓人因为造反才团结在丘力居周围,既然不造反又变回一盘散沙的状态,丘力居去世时儿子楼班年纪还小,由堂兄蹋顿掌握实际权利。丘力居没打算统一乌桓,然而蹋顿却是一方雄主,等到公孙瓒杀死刘虞,乌桓人愤恨之余也感受到威胁,再次集结在蹋顿周围抱团取暖。
和公孙瓒的战争开始很不顺利,直到刘珪杀进幽州战况才有所改观,刘珪背后的老板、公孙瓒的死敌袁绍对乌桓人的态度比较友好,双方互通有无关系算得上亲密。后来公孙瓒灭亡总算让乌桓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没等在安定日子里高兴多久,当初打公孙瓒时的盟友转身就成了敌人,还是一个比公孙瓒更狠的对手。
刘珪从始至终就没打算放过乌桓人,或者说他想吞并所有的塞北游牧部落壮大自身。原因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