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来,外围的攻势非常猛烈。三更时分,尧君素向东都洛阳皇泰帝杨侗写了一份奏表,详细陈述了当前的形势,他蘸着朱砂在素帛上疾书:\"臣河东道讨捕大使尧君素昧死上言:今唐虏围城四月,臣督将士死守,然外援断绝\"笔锋忽顿,一滴墨汁在\"死守\"二字上晕开。
尧君素将奏表写好之后,绑在了木鹅的颈部。“将这只木鹅放入黄河中,顺流而下。”尧君素下令道,“倘若河阳守军若能得之,必会送往东都洛阳。”薛宗领命而去。
尧君素则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知道,隋朝大势已去,但作为隋朝的将领,他无法轻易放弃。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隋朝的忠诚,也是对天下大义的坚守。
数日后,河阳守军卫卒果然看到了漂浮的木鹅,发现了尧君素的奏章,立即将木鹅送到了东都洛阳。皇泰主(隋恭帝)看到奏表后,长叹一声,封尧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
皇泰主的长叹,既是对尧君素忠诚的感慨,也是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隋朝已经名存实亡,自己已经是王世充架空的一个傀儡,连最基本的兵权都无法掌握,更遑论救援远在河东的尧君素了。
因此,这木鹅奏章和封赏并未能改变河东郡城的命运。但是,尧君素坚守蒲坂城,制作木鹅漂流黄河求援,这一故事与“鸿雁传书”齐名,成为我国历史上忠贞不渝的象征。
唐高祖李渊得知尧君素依然坚守不降,心中颇为恼怒。他派刚从东都归降而来的庞玉和皇甫无逸前往河东郡蒲坂城,试图劝降尧君素。
关于皇甫无逸,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他曾是“洛阳七贵”之一,王世充在东都暴动时,逃离洛阳投靠了唐朝。皇甫无逸因其清正廉洁、严明法纪,多次受到皇帝和百姓的称赞。他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官员清廉从政的典范。“断带为炷”的故事更是名垂青史,激励了无数后人。
庞玉,出生不详,卒于637年,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肃省临洮县),出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