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温水煮蛙\"式的整合策略,也为后来贞观年间平定庐江王李瑗、燕郡王罗艺等割据势力提供了范本。当显州城头最终换上\"唐\"字旌旗时,中原大地已响起盛世将临的晨钟。
唐朝朝廷对田瓒的封赐,在唐郑争鼎中原的特殊时期,很快便引发了连锁反应,半个月后(十月十七日),王世充麾下大将张镇周举兵两万降唐,郑国苦心经营的虎牢防线就此裂开了第一道缺口。
武德三年(620年)十月十七日黎明,虎牢关外霜雾未散,五十七岁的郑国左武卫大将军张镇周单骑叩关。这位曾随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宿将,在隋末乱世中本欲归隐故里谯郡,却被王世充以\"保全宗族\"为名裹挟入郑。此刻他身后两万精甲寒光映月,其中三千江淮子弟正是当年江都骁果旧部,这支曾见证隋帝国最后余晖的铁军,如今却成了瓦解东都防线的致命利刃。
张镇周(约580-640年),舒州同安郡(今安徽潜山)人,隋大业年间以战功显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610年与陈棱率东阳兵万余人远征流求国(今台湾及附属岛屿),在航海途中发现并命名高华屿(即钓鱼岛),成为我国最早经略东海岛屿的军事将领。大业617年李德通叛乱时,时任左屯卫将军的张镇周迅速平定庐江之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降唐前,张镇周已身陷王世充集团核心圈层,当田瓒以新附之身获封南阳郡公时,正在偃师督造城防的张镇周面对幕僚时感叹:\"郑主以术驭人,唐主以诚待士。\"彼时王世充为防将领反叛,强令诸将家眷徙居洛阳皇城,《资治通鉴·唐纪三》记载王世充\"悉召诸将家属入宫为质\",《旧唐书·王世充传》提到其\"多疑好杀,将士小过辄加刑戮\",此外,隋唐之际《史记》等书籍因记载楚汉相争历史,常被乱世枭雄视为敏感读物。王世充禁书政策\"民间有蓄周孔之书者,皆投诸水火\"。时郑颋因私藏《汉书》遭疑谋反受刑。
当唐军细作将李渊亲笔手书\"江淮子弟当归江淮\"的帛书送入张镇周军帐,这位老将抚摸着当年征辽时留下的箭伤,终于决意倒戈。作为隋朝旧臣,张镇周深谙李渊集团\"宽待降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