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罗可汗继位后,继续延续突厥扶植中原割据势力的策略,但相较于始毕可汗的灵活务实,其政策更显激进。他先是接纳义成公主为妻,通过政治联姻巩固自身地位,同时积极收拢隋朝遗臣,迎接隋炀帝遗孀萧皇后及齐王杨暕遗腹子杨政道至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新建立起隋室傀儡政权,《资治通鉴》载“处罗以政道为隋王,中国士民没于虏者,悉配之以为部落,行隋正朔,置百官”,史称“后隋”。
他的这一举措具有双重政治意图,一方面以“存亡继绝”之名获取干预中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北逃士民来增强突厥的实力。《旧唐书》详载此事“处罗可汗将杨政道立为隋王,中国士民在北者悉配之,行其正朔,置百官,皆依隋制”印证了该政权的实际运作,其官僚体系完整,甚至设有尚书省、门下省等中枢机构。
处罗可汗在位期间(619—620年),中原正值李唐、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混战。他采取“联隋抑唐”策略,通过扶持杨政道政权,收拢河北、山西地区的隋朝旧臣与反唐武装。武德三年春,处罗联合割据马邑的刘武周,欲南下攻取并州(今太原),《新唐书·突厥传》详述其军事布局:“处罗谋取并州置杨政道,群臣谏,不听,方遣突利与武周合。”
之后,其扶植的小股割据势力张举于当年(620年)八月投降了唐朝,刘旻于九月投降唐朝。
张举是隋末群雄之一,活动于山西北部或河套地区,依附突厥势力。武德三年(620年)八月,在唐军平定刘武周后,张举率部投降唐朝。其投降与刘武周势力崩溃直接相关(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尉迟敬德败亡后,突厥支持的割据力量瓦解)。史书未载其降唐后的官职或后续事迹,可能因实力较弱未被单独列传。
刘旻亦是隋末地方豪强,为山西或陕西一带割据者,与梁师都、突厥关系密切。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继张举之后投降唐朝。李世民在击败刘武周后,开始策划北攻梁师都,其投降时间紧接唐军对梁师都的军事压力。与张举类似,史书未载其后续活动,可能降唐后被收编或遣散。
张举、刘旻的投降是唐初统一战争的关键节点之一,武德三年四月,刘武周被突厥抛弃后逃